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

教育 , 不是蓋房子比賽


彭明輝 老師的 文章 "這樣子的一流大學?呸!呸!呸!"

這讓我想到這則文章 [1]

"...即便你有高學歷,當涉及到國際事務、英語能力、溝通技巧時,台灣人還是很弱。這意味著超過某個點,課堂上所教你的東西已經不再創造價值,他們可能全都不合時宜、死記強背,在今日的商業環境上很少使用了。..."

老工匠最知道 十年磨一劍的 功夫 , 真正的學問家也知道 .
如果是為了 求生存 , 整個社會陷入學歷的惶恐 , 用盡心思 , 掙得一張學歷證書 ,
恐怕都是做虛功了 , 而且可能是一整個 教育體系 在做虛功 . (建立假性的供需機制)

世界變化快速 , IC 線徑製程不斷精細到了 20~10 奈米的境地 ,
一顆現代 CPU 裡面 , 就能塞進 數以億計的等效電晶體數量 .

Intel Itanium Tukwila : 內含 20億等效電晶體數量 !! (2010 Q1)


顯而易見的 液晶電視機畫面 , 也剛剛(2013/4)推進到 4K*2K 的解析度 ,
但是 耗電以及較高輻射量的 陰極射線管(CRT) 的 螢幕 , 曾幾何時 ,
不知不覺中 , 在大賣場裡 卻已經悄悄消失好長一段時間了 .

這些都說明了科技日新月異 , 不斷有 新技術 以及 新的製程 加入 科技領域 ,
快得讓人感覺 十年間似乎就像是經歷了一輩子那麼多的 新事物 .

電腦與網際網路也造就了 數位資訊的 快速 / 大量 傳遞與複製 ,
我們每開啟一個網頁 , 其實已經複製了一份 網頁中的 文字 圖片 音樂 影片 ,
到我們桌上的電腦 .

複製 與 貼上 變成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
歌手 的 CD 根本很難賣錢 , 因為 MP3 大量透過網路傳播 ; 音樂錄影帶已經
被 Youtube 取代 ; 唱片公司 還是得轉而透過 演唱會 簽唱會 來賺錢 .

我在審閱 學弟妹的 專題報告 的時候 , 也同時有了這樣的感觸 .

以評審的觀點 , 一個 小學生 的心得 , 國高中生的科展 , 或者 大四學生的專題 ,
應該會長成什麼樣子 , 評審只要多看幾年之後 , 就會知道 裡面的 問題點了 .

既知的知識領域之內 , 當然可以 複製 貼上 , 讓我們看一下 何謂 Ph.D.
粉紅色是 大學生 分科系後的突破 , 淡紅色 與 紅色 是碩士 與 博士 的專精延展 ,
直到突破了 人類知識領域範疇 (最外圍的大圈) , 才是 Ph.D. 做到的事情 .

大學教育 目標是什麼 ? 各校院系所 一定都已經明白標示出來 .
是造就能夠 "批判 創新 思考" 的人才 , 還是 為 企業人力資源 添柴火 ,
造就出 具備 基本學科知識 的人力大軍 , 或者 , 二者兼備 ?

就拿 實用的企業 來說好了 , 非常具有價值的 技術或者材料 突破 , 絕對需要
投入 心力取得 理論/實驗/驗證 等等功夫 , 這投入的數年 , 甚至十數年 ,
除非是 透過 企業購併 , 否則很難無中生有 . 這就是 博士們的領域  ,
聽說在台灣 博士們不好找工作 , 這背後 , 可能也說明了某些 企業眼界與體質的事實 .

無論 三星 或者 日本商社 , 就算是被指控是 抄襲仿冒出身 , 也覺得沒有關係 ,
後面扭轉前因 , 最終 修成正果的部份 , 才是他們真正的意圖以及實力 .

前面提到了 固有的知識領域 , 以及 大學教育的目標 . 會這麼提出疑問 , 原因很簡單 ,
因為看似 老師 分一點題目給 博碩班 , 再分一點給 大學部專題 , 這似乎和 一代勝過一代
的目標 , 是相違悖的 . 知識領域如果 採用 師徒繼承制 , 大概只能做到精緻化 ,
不會有什麼 另闢蹊徑 , 或者 開天闢地的情事發生 .

實際一點來說 , 以 企業突破技術現況瓶頸來說 , 您如果是 有遠見的企業主 ,
您會怎麼要求 研發部門呢 ?

依靠天降神兵 , 大概得求神拜佛 , 外部購併的機遇 , 也要看機緣 , 或許緩不濟急 ,
還得長期佈局 .
投入資源 , 讓研發部門好好突破 , 似乎是比較實際的作法 .
這時候 , 研發部裡面 , 人才們應該被企業希冀有什麼特性呢 ? 是 :

"複製 貼上" , 或者 能夠 "突破 創新" 的人才 ?

"...樂天市場網路商城,創辦人三木谷浩史有句名言:
“1.01的365次方等於37→每天改善1%,一年強大37倍。
每天進步1%,一年後的自己將比現在強37倍。”..."
無論是 校院系所 , 或者 企業 , 都是這樣的結果 . (圖片來源)
做學問 或者 學習技藝 , 態度上 , 一點都不可以馬虎鬆懈 .

大專院校 必須好好 培養 人才 , 不敢說要做到開天闢地 ,
至少也要能在困境中 尋求突破 , 不斷 自我要求 砥礪創新 .

[1] 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blog/article.php?id=3458

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

從 連鎖反應 , 談 學習 的 目的 效果 方法

先不要管 標題了 , 標題是文章目的的縮影 , 可能過深過大 , 幾櫃子的書也講不盡 .
(可以參考 Tyler DeWitt 老師的TED影片 他對 精準與樂趣 之間 , 有很好的解釋)

先談 學習樂趣 , 這才是最有趣的部份 :

有學習經驗的人 , 都能體會 "曲徑通幽" 的樂趣 ,
千覓萬尋 , 走了不知道多少次死胡同 , 終於在柳暗花明之處 ,
發現了一塊樂土 , 甚至是找到 桃花源 , 這類的感動或者狂喜 ,
一定很想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 , 如果不分享 , 還真是憋得難受呢 .

這樣 獨樂與眾樂 交錯的過程 , 在現代網路社會 , 可以找到 像是 :
Facebook / Mobile01 / PTT 等等
(甚至是 Youtube 也是喔 , 可以發佈影片以及討論交換意見),

這類 社群能夠成功的原因 , 在於 有趣的議題 以及 互動的樂趣 .
學習型的社團 (以系上來說 : 學科社團) 也有部分重疊性質在裡面 .

禮記 學記 (最早的教育體系文獻) 裡面有句名言 :

        獨學而無友 , 則孤陋而寡聞

顧炎武夫子 也說過更長的版本 :-)

"...人之為學,不日進則日退。獨學無友,則孤陋而難成;
久處一方,則習染而不自覺。不幸而在窮僻之域,無車馬之資,
猶當博學審問古人,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,庶幾可得十之五六。
若既不出戶,又不讀書,則是面牆之士,雖子羔、原憲之賢,終無濟于天下。
..."

講得簡白一點 :
"當阿宅沒關係 , 學習網路還是要暢通 , 如果本身資質不錯 ,
多外出體驗 , 多讀書 , 對個人的幫助是很大的"

電機系的課程裡面 , 好多是數十年數百年的累積內容 ,
短短課堂上 , 是不可能 以幾十分鐘 , 一種講解方式 , 讓數十位
不同知識背景 以及 認知模式的 學生 一一理解其中精妙有趣之處 .

學科社團 則可以幫得上忙 , 因為 社團有 顧問 / 版主 / 副版主 甚至是社員的輔助 ,
不但有 具有架構的知識體系資訊 , 也有 人的互動在裡面
(像是 心得與資源分享 , 問題解惑 , 有趣的議題 ...) 這是一般 社群網站所無法提供的
更專精於學科 或者 學習部分的 基本差異 .

架構並建立基礎建設 , 引發一連串的 連鎖反應 , 這是 教與學 的路徑上 ,
很有成就感的一件大事 , 希望 系上 高年級 以及 博碩班 與 助教 , 一起來打造
這個 有趣 以及 能夠 相互激盪與成長的 學科社團 , 讓大家避免 :

"獨學而無友 , 則孤陋而寡聞" 的 窘況 , 並且進展到 更有 工程師特質的
 團隊精神的合作模式 , 從 討論 學習 心得與資源分享 開始吧 .

後記 : 學習的 目的 / 效果 / 方法
這個議題很大 , 學子 要開宗明義 明瞭並確認自己 選這科系 這門課 的目的 .
檢討 學習方式 以及 其 效果 .

在 單一的 課堂時間內 , 學子 當然無法 習得 數十年數百年的學科內容演進過程 ,
也一定略過了許多內容 , 有些 與 演變相關 , 有些與 認知 或者 邏輯 相關 ,
在課堂上 學不會 , 或者 發生思緒斷層 , 是必然的
課堂資源侷限 與 個人學習變因差異 的 最終因果結果 , 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,
透過 學科社團的輔助教學 , 才是 學子 重拾 學習樂趣 , 追回 發展樂趣斷層內容的
最佳途徑 .

我們目前先從 三電一工 開始 , 誠徵 學科社團的 顧問 版主 副版主 ,
顧問 需要 能建立知識體系的粗胚架構 , 因此 老師 / 助教 / 博碩班 / 系友 比較合適 ,
版主 / 副版主 要適時維護 版內活動與文件 , 高年級(四年級/三年級) 較為合適 ,
但是有熱忱也很重要 , 歡迎學弟妹們踴躍參加 , 一屆接一屆 , 越做越好 .

趕緊發個 Facebook 訊息給我吧 :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wpcpilot





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

建立知識體系 , 需要去蕪存菁的過程

自從 Google 搜尋引擎 , 利用了 :

1. 數不清的網頁內容 加上
2. 瀏覽者的偏好內容

造就出 搜尋與廣告共存的生意 ,

我們可以發現裡面有個 有趣的現象 :

Google 根本沒有製造 內容的主體 (都是 網站 / 網頁 擁有者 , 提供了內容)

善用大眾的巨量資訊 , 妥善排列 , 可以成就更多免費服務的資金來源 .
(像是 Youtube / Google 地圖 ...)

不知道您發現了沒 , 逢甲電機系 (或者任一歷史悠久的學校科系)
目前(2013/04)已經有 39屆學生進入本系 (民國63年起) , 即將有 37 屆畢業生 ,
大約有三至四千名畢業系友 , 投入了各行各業 .

拜 電機系 的寬廣學科基礎 , 系友們能在各個領域發展 .
缺少縱向與橫向的連結時 , 其實感受不到 三四千位 領域專家集合的威力 .
但是 這威力 , 確實是存在的 , 因此 , 在時勢所趨之下 , 我們有了 Facebook 社團 ,
開始找回 畢業校友 , 也召集了在校學生加入 , 準備承先啟後 .

各學科也是如此 (講到重點囉) , 受限於課堂上的有限空間與時間限制 ,
老師最終的單一教材或者上課內容 , 是無法滿足 教室學生 不同的
知識背景 以及 認知模式 的教室內學生 ,
各科不同 (也許 1/4~1/3) 能第一時間 , 準確接收老師的訊息與理解內容 .
聽不懂的學生只好課後自己加油了 .

教學行為過程裡面 , 包含了 表達 / 討論 / 認知 等等活動 .
"嘿科學教師們-- 使學習有趣些吧" 這段影片滿不錯的 , 可以欣賞一下 .
一般教科書教材 , 面臨了 壓縮該學科發展史的壓力 , 得在一到三學期 ,
全部講授完畢 , 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(時間繼續發展下去 更是越來越不可能)

知識體系的建立 , 會從粗略的片段與模型開始建立 , 然後逐漸修正以及精準 ,
得允許 吸收 思考 消化 內化 的過程 . 就像 人的攝食過程 , 得 咀嚼 / 分解 / 消化 ,
不可以 狼吞虎嚥 暴飲暴食 , 以免 來不及 分解 或者 吸收 , 允許 3~6 小時 , 
讓食物完成消化吸收 , 也都是必要的 .

利用 現代各類雲端服務 , 達成 協同作業 , 是 學科網站的建置基礎 ,
目的在於 減輕 老師課堂負擔 ,  讓老師回歸 提點 指導 學生 的重要任務 ;
另一方面 , 學生也多了 線上多元教材 , 可以在課前課後 , 好好 研讀這些
不同層次的 觀念解釋 (不同的 角度/深度/廣度) .